中華民國任期最長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今天卸下職務,主持議事17年,他以「國會自主」為核心理念創建許多慣例和制度。如今院長換人,大家也都關注王金平如何續寫新篇章。
民國65年2月1日王金平首次向立法院報到,88年2月1日王金平首度當選為立法院長。17年來,他一直秉持「國會自主」的理念,過去立法院曾數次動用警察權對付在野黨,但王金平任立法院長後,即使在野黨鐵鍊鎖門、夜宿議場,他堅持不用警察權,甚至引發國民黨內不同意見,王金平都不為所動。
他曾說,處理事情必須綜觀全局,設法用智慧解決,讓政局長遠安定。國會是個自主的地方,不容許任何「外力」介入,讓立委自行處理才是民主最基本的精神。
為了加速法案審查速度,王金平創立朝野協商制度。無論黨團席次多寡,大黨小黨在他主持的協商中都有平等發言權。但這樣的形式被外界詬病為「黑箱」,甚至封他為「喬王」;多數黨則不滿小黨透過朝野協商「綁架」法案,為了想爭取一個特定的法案,其他案子通通拒簽、撤簽。
但王金平反復強調朝野協商是立法院重要的一環,且是明文規定的立法程序。
每次王金平接待到立法院參訪的團體,王金平總會發揮他「數學老師」的性格,細數各屆立法院通過議案。他說,過去所謂「萬年國會」45年間,通過議案共約1500多件。第二屆、第三屆立法院分別只通過240案、297案;但第四屆他擔任立法院長、實施朝野黨團協商制度,3年內就通過642案,第七屆、第八屆的立法院甚至通過900多案。
王金平也曾在私下閒聊時對記者說「這些我常常說,你們也要寫一寫,不然民眾不會知道」。
不過,法案的「量」未必跟「質」畫上等號,且所有委員會初審的法案都可以進協商再推翻,相對弱化了委員會功能,並讓參與朝野協商相關人士可在過程中涉及政治或非專業考量,常引發外界質疑。
王金平去年12月18日最後一次主持院會,晚間10時34分,院會通過最後一案、由他主持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協商條文。條文宣讀完畢後,他宣告「修正通過」,現場守候的媒體紛紛捕捉他敲下議事槌的瞬間。
那就是王金平身為院長的最後一槌,同時他也為自己的院長生涯一槌定音。接下來「中國國民黨籍立委王金平」以如何之姿繼續在立法院扮演「公道伯」角色,也將在立法院的新頁寫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