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刺激台海緊張之際,國民黨與北京往來有時成為包袱,因而徵召欲在兩岸議題走中間路線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總統,爭取對北京懷有戒心的選民支持。
紐時報導提到,中國國民黨前兩次總統大選失利,主張兩岸加強交流是關鍵因素。北京對台灣步步進逼以致選民憂心時,國民黨將重返執政的希望寄託在一位出身警界、受選民歡迎、在兩岸議題上有如一張白紙的地方首長。
侯友宜17日接受徵召後以「兵凶戰危」形容台灣面對的國際情勢,呼籲大破大立,再次讓政黨輪替。
報導寫道,明年1月投票的總統大選競爭激烈,可能讓台灣在美中對峙下開闢新走向、重塑台海緊張局面。總統蔡英文執政7年來,台灣以加強台美關係抵抗中國在軍事、外交層面加強施壓。
侯友宜披掛參選,將與副總統、民主進步黨主席賴清德對決。賴清德如勝選,可能延續中國凍結兩岸高層往來、台美關係緊密的局面;侯友宜如勝選,兩岸可能重啟官方溝通管道、降低軍事緊張情勢,繼而減輕台灣加強與華府往來的壓力。
前台北市長、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獲提名參選總統,形成三強鼎立的態勢。但紐時報導通篇未提柯文哲。
報導寫道,台灣民眾近年對北京漸失好感,國民黨因帶有親中色彩而陷入困境。北京壓制香港民主運動、拉高在台灣周邊軍事演習的強度,使國民黨取得平衡更加棘手。執政的民進黨以台灣主權及民主捍衛者自居,並以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為例,強調威權擴張主義帶來迫切威脅。
侯友宜在如何處理兩岸及台美關係等重要地緣政治議題上著墨甚少,但曾表態反對台獨及「一國兩制」。紐時分析,如此立場在關鍵的兩岸議題上避開兩個極端,留下大量可能論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曲兆祥說,侯友宜因對中國立場模糊而受部分觀察家批評,是欠缺外交事務經歷外另一個潛在劣勢。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則認為,侯友宜諱莫如深可能有助吸引中間選民,與2020年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失利的韓國瑜形成對比。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侯友宜與美方互動非常少。侯友宜自稱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官員會面至少8次,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後邊境鬆綁以來訪台的美國國會代表團都未見到他。
華爾街日報報導,國民黨徵召參選總統的侯友宜對各黨支持者都有吸引力,但在處理攸關台灣前途的地緣政治議題上經驗有限。
報導提到,侯友宜為本省籍,有別於國民黨許多高層。他接受徵召後發表談話國台語交互使用,反映在台灣人的中國身分認同降低時重視在地文化。但他欠缺與北京、華府交手的經驗,多半迴避在總統大選中關鍵的兩岸議題上表態,直到最近才在新北市議會接受質詢時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