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多位律師觀察,近年來臺灣科技竊密案猖獗,從臺積電、南亞、到美光臺灣子公司的技術都因此落入中國國有企業手中。
除了美國企業在中國被迫轉讓技術,臺灣半導體技術機密同樣成為中國竊取的主要目標。《華爾街日報》報導,多位律師觀察,近年來臺灣科技竊密案猖獗,從臺積電、南亞、到美光臺灣子公司的技術都因此落入中國國有企業手中,凸顯這是北京試圖統一臺灣的長期目標一環,臺灣司法卻因無法在中國境內執行判決或對中企制裁,多縱放相關犯罪。
美國白宮去年報告,北京推動「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已投入一五○○億美元推動本土晶片業發展,旨在將中國製IC晶片國內市占由九%增至七十%。不過,在華府國安把關下,中企收購美國半導體業屢屢受阻,八月通過的新法還擴大嚴審中國在美相關投資,並對四十四家中企實施出口管制的技術封鎖。
相較之下,臺灣「營業秘密法」卻五年多未翻修,成為中國政府趁機挖角半導體人才和偷竊晶片技術的頭號對象。官方數據顯示,臺灣二○一七年違反「營業秘密法」的技術竊密案高達廿一件,較二○一三年的八件激增逾一.六倍,包括臺積電、聯發科、華亞科、南亞科、聯詠、美光臺灣子公司等半導體業者的技術都落入中企手中。
《華爾街日報》指出,臺灣最近十件與技術相關的起訴案中,有九案的技術已流向或企圖交給中國公司;中國以優渥條件挖角臺灣半導體人才,並利誘招聘對象帶走設計藍圖,例如,臺積電徐姓員工離職前大量非法重製臺積電廿八奈米製程的商業機密文件,跳槽至中國國企上海華力微電子;徐某被以竊取營業機密的罪名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四年。
然而,中國國企涉及策動多件臺灣半導體技術竊案,臺灣現行法律和司法程序卻無用武之地。臺灣調查人員和法界人士表示,大多數這類技術竊密案最終受益者是中企,但因收集證據不易,難以對中國被告執行判決,多半沒有起訴;即使臺灣司法官員聯繫中國執法窗口,提供資訊給對方,都未收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