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分析,金正恩力挽「川金會」繼續舉行,顯示這場峰會對他何等重要,他企圖與美國達成協議,以解除對北韓的經濟制裁,挽救國內民生。然而,金正恩在被川普冷落後,仍表達交往意願,未必表示他會如美方所願放棄核武。
南韓首爾峨山政策研究院學者申英哲認為,北韓在經濟制裁下仍可存活,尤其是在中國幫助下,但只要制裁持續下去,金正恩就無法實現對人民的經濟成長承諾。他在接掌政權後的首場演說時誓言,在一九九○年代大饑荒時期受苦的北韓人民,將不必再省吃儉用。他去年曾向國家道歉,自己無法達成承諾,令他焦慮與懊悔。
不過,分析家也指出,無論制裁何等嚴厲,金正恩不會放棄核武,除非他達成某種協議,令他感到沒有核武也能確保安全。金氏政權的安全是沒有商榷餘地的首要之務,北韓強調需要安全保證,但不會基於經濟利益以核武為條件;不是因為制裁才進行對話,也不期望透過美國幫助追求經濟成長。
事實上,北韓在金正恩執政下有限度地擁抱市場經濟,每年經濟成長率達一%至五%。儘管外界將金正恩刻畫為核武挑釁者,但他在國內展現改革開放姿態。例如,他在平壤興建並翻新建築、參加南韓女子樂團演唱會、允許國家樂隊演奏美國音樂,甚至派遣官員前往中國學習其經濟改革。
分析家認為,金正恩雖將自己塑造成有活力、可親近及目標導向的領袖,但在國際制裁下他能做的有限。金正恩雖然大權在握,但新世代北韓民眾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南韓影視作品影響,期待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他在國內面對來自市場成長及平壤新興富裕階級的壓力。
此外,若美朝兩國無法迅速回歸外交正軌,金正恩可能會恢復武器測試,向美國施壓,以挽救其國內外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