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昨天成功試射據估計射程可達關島的飛彈後,專家表示,這顯示北韓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方面已獲得重大進展,距離擁有這種長程飛彈可能只差一年,而非外界認為的還要幾年。
路透社報導,北韓一直想研發能夠攜帶核子彈頭攻擊美國本土的長程飛彈,這種飛彈必須要能夠飛行8000公里以上,還要具備確保彈頭穩定重返大氣層的技術。這次試射顯示北韓掌握重返大氣層的技術,以及改善了發動機的表現,而這都是要鎖定美國發動攻擊的關鍵。
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昨天發射的是新型戰略彈道飛彈,代號「火星12型」(Hwasong-12),為了避免影響鄰國,發射時採取最高角度,因此飛行距離雖僅787公里,高度則達到2111.5公里。
報導提及的這些細節大致符合南韓與美國所作評估,顯示這枚飛彈飛得比今年2月由平壤西北方地區試射的中程飛彈(IRBM)更遠也更高。
專家說,上述高度意味飛彈是以高角度彈道發射,這會使飛彈橫向飛行距離減少,但如果是以標準彈道發射,射程至少可達4500公里,而關島距離北韓僅3000多公里。
航空工程專家希林(John Schilling)在「北緯38度」(38 North)網站上寫道,「這代表北韓飛彈的表現水準前所未見」。
他表示,北韓「似乎不只顯現了擁有能讓他們確實擊中美國關島基地的中程彈道飛彈,更重要的是,這可能代表北韓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ICBM)方面,已取得大幅進展」。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希林又說,這表示北韓距離發展出洲際彈道飛彈可能只差一年,而非外界預期的五年。
希林說,北韓飛彈射程達關島的能力並不會改變當前局勢,但那枚新飛彈可能會是重要一步。
他說:「能夠改變戰略平衡的,是射程可抵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
中央通信社說,這次試射驗證了飛彈彈頭的自動導向功能,這讓彈頭可以在「重返大氣層時遭遇最惡劣的情況下」存活,而且準確引爆。
首爾慶南大學(Kyungnam University)遠東研究所(Institute of Far Eastern Studies)教授金東燁(Kim Dong-yub)表示,這種說法如果不假,可能意味北韓研發洲際彈道飛彈的進展超過大多數人的預期。
曾任南韓海軍軍官的金東燁又說,這次試射飛彈的彈道顯示,北韓顯然在測試符合洲際彈道飛彈飛行環境的重返大氣層技術。
北韓已兩次成功發射長程火箭,把物品送上太空。但許多專家認為,北韓還要幾年才能掌握重返大氣層的技術,讓洲際彈道飛彈的研發工作趨於完善。洲際彈道飛彈在飛行的最初階段使用與中程彈道飛彈類似的工程技術。
據中央通信社表示,這次試射也測試了北韓飛彈攜帶「大型沈重核子彈頭」的能力,並充分驗證飛彈的導航和穩定系統等所有技術規格,也再次確認新飛彈發動機在實際飛行狀況下的可靠性。
南韓國家科技政策研究所(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研究員李春根(Lee Choon-geun)說,北韓何時會準備好部署經過可靠測試的洲際彈道飛彈,目前還很難說。
他表示:「已開發國家通常會試射至少20枚洲際彈道飛彈,而且成功率應該達到約90%,才會談實際部署。北韓還不到那個地步。」
不過,他說,昨天所試射飛彈使用的新型發動機顯示,北韓在中程飛彈的發展上已邁出一大步,這項進展可以修改用於洲際彈道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