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與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誕生於1818年耶誕夜的「平安夜」,原本是德文歌曲Stille Nacht,而它的第1批聽眾,就是當年來到奧地利小鎮歐本多夫教會,參加簡單聚會的船工和他們的家人。
「平安夜」的歌詞取自1816年神父莫爾(Joseph Mohr)所寫的詩。當時的歐洲剛結束拿破崙戰爭,元氣大傷,還在慢慢恢復當中。
2年後,莫爾央請在鄰近村莊駐點,身兼管風琴家、唱詩班指揮、學校老師等多重身分的朋友葛魯柏(Franz Xaver Gruber)為這首詩譜曲。
12月24日,葛魯柏及時交出了曲子,於是莫爾決定在歐本多夫(Oberndorf)教會平安夜彌撒時,和葛魯柏合唱。
相傳當時管風琴被老鼠咬壞了,莫爾只好以吉他伴奏。
後來「平安夜」一再傳唱,雖然原因眾說紛紜,但據說管風琴製琴師兼修琴工人莫爾雀(Carl Mauracher)扮演關鍵角色。他把這首歌帶回提洛爾邦(Tyrol)齊勒塔爾(Zillertal)的家中,之後獲得兩個巡迴合唱團Rainer Singers與Strasser Siblings採用,列入到歐洲各地巡迴、甚至到他洲演出時的曲目。
平安夜博物館(Silent Night Museum)的荷茲納(Anna Holzner)表示:「他們是當時的流行巨星。」莫爾當年彈奏的吉他,現在就放在葛魯柏故鄉哈萊因(Hallein)這座博物館裡。
德文版誕生沒多久後,英文版跟著出爐,在基督教傳教士教唱的幫忙下,19世紀末,幾已傳遍各洲。
相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的耶誕夜,對峙的德國和英國軍人,隔著戰壕合唱這首歌。
之後「平安夜」多次被灌錄成唱片,錄製次數多達數百次,除了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貓王」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也別忘了約翰丹佛(John Denver)和他的布偶等。
這首歌後來翻譯成日文、威爾斯語、伊朗文等300多種文字和方言,直到今天,在歐本多夫、在葛魯柏的出生地霍赫布格-阿赫(Hochburg-Ach),以及其他10多個地方,人們依舊紀念著這首歌的誕生,特別是霍赫布格-阿赫,過去10年間,每逢耶誕,當地人都會表演特別版的「平安夜」。
奧地利薩爾茲堡45歲公車司機、原籍迦納的沙利(Sally)就有參與演出,他告訴法新社:「在我的國家,我們用20或30種語言唱這首歌。」
歐本多夫20世紀初遭洪水肆虐,沒多久後,誕生「平安夜」的教堂、還有那裡討人厭的老鼠,全都被剷除一空。
教堂原址現在蓋了1座小教堂,它的彩繪玻璃畫著莫爾與葛魯柏的畫像,每年的12月24日,都有數千人聚集在教堂外參加耶誕聚會,而合唱「平安夜」,當然是其中少不了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