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熊維羆 2023.8.11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痔瘡-我國痔瘡的歷史沿革1
隨著咨詢交流日漸便利,健康知識的傳遞也日趨頻繁,民眾的健康知識的取得也較過去便利許多。然而,相對於一般的疾病,罹患痔瘡往往令病患難以啟齒,更遑論跟他人交流疾病的經驗和知識。有些病患因為痔瘡,強忍錐心之痛,但是有苦難言,心事誰人知,趁深夜四下無人,用面速力達姆或薄荷油,自我療傷。然而往往使得痔瘡痛到癱瘓了自身生活工作,才不得不由家人半推半就的陪伴下就醫。也有些人,如廁後,血染便盆,因而驚慌失措,惶惶不可終日。俗語說,少年得“痔”大不幸,就再暗示罹患痔瘡對身心的影響。一般來說,痔瘡症狀除了疼痛,肛門突出物,亦有可能流血或並發肛門瘙癢症。
自人類直立走路以來,就開始有痔瘡的煩惱,痔膨大的理由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因為人類是四肢動物,原來的結構是為了爬行而設計的,但是因為進化的關係而改用兩腳走路,加上肛門部位的靜脈沒有瓣膜,而使血管更容易漸漸膨大起來。貓狗牛馬等仍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就不會產生痔了。“痔”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而且不論王公貴族或市井小民都免不了的一項肛門疾病,因此我們希望大家來認識與了解“痔瘡”。
我國痔瘡的歷史沿革
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尤其中醫醫學博大精深早已時間文明。其中肛腸疾病更是從中國古代醫學史上早已是被極為重視。
據歷史記載,傳統中醫對肛腸疾病的治療方法對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春秋戰國(西元前770-前221)時期,我國醫學家就提出了“痔”、“瘺”的病名,後為世界醫學所採用,沿用至今。
在我國醫學中,對常見的肛腸疾病稱為痔瘺。一般包括痔,肛門窩炎,肛管直腸周圍膿腫,肛瘺,肛管直腸脫垂,大腸息肉和息肉病,肛裂,肛門直腸先天畸形,肛門直腸癌和肛門皮膚病等。數千年來,我國醫學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通過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長期反復認識,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專門學科。
“痔”字,早在夏商時期(西元前21-11世紀)甲骨文中即有記載,而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山海經》中最早提出“痔”、“瘺”的病名,從此以後,一直沿用到現在。
春秋時期(西元前770-476年)記述更為明確,有了治療的記載。如《莊子·列禦寇》(西元前770-403年)中說:“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又如《屍子卷下》中說:“醫詢者,秦之良醫,為宣王割痤,為惠王治痔,皆愈”。這些故事記載了當時已有專門治痔的醫生和方劑,並已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戰國時期(西元前475-221年)是我國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的時代,也是我國醫學理論體系奠定基礎的時期。在此期間問世的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不僅對肛腸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有詳細論述,而且闡述了痔的病因,病理和主要症狀,這是我國古代醫籍中最早對痔病的論述。如《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因而飽食,經脈橫解,腸澼為痔。”首先提出了痔是由於筋膜和血管遲緩,血液瘀滯的見解。在《內經·靈樞·腸胃篇》記述了迴腸(結腸)、廣腸(直腸)的長度、大小、行走方向。《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指出:“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