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熊維羆 2023.1.20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非特異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2
(續前文)
臨床醫學症狀
1.受累結腸黏膜呈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其他結腸,為瀰漫性分佈。
2. 腸黏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細顆痢☆,組織脆弱易出血或覆蓋膿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
3. 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有時可見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性息肉。
4. 結腸黏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症反應,同時常可見到黏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診斷
診斷方面除了臨床上的症狀外,理學檢查時常發現消瘦,貧血,腹水,腹部壓痛或腫瘤等現象,肛門部位常有膿瘍,瘻管,肛裂等。直腸鏡檢查常發現黏膜較脆,有腫脹的現象。而在早期的腸炎,有時很難確定是那種腸炎,所以需做糞便檢查及培養以排除特異性腸炎的可能性,尤其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排除常見的阿米巴腸炎,所以也應做血清檢查看看是否有阿米巴感染。此外大腸及小腸鋇鹽造影X光片的檢查對於診斷腸炎的種類及侵犯的程度都有相當的助益。小腸造影對於只侵犯小腸的克隆氏症的患者尤為重要。大腸鏡檢查可以同時做切片檢查,對於大腸炎是否已呈現有黏膜變性的情形幫助很大,可早期發現癌症或決定那些患者可能變成癌症而考慮做外科手術的治療。近年來小腸鏡及膠囊內視鏡的發展,更使得診斷有困難的小腸克隆氏症的診斷能更確定。
診斷依據
1. 腹痛,腹瀉,派黏液血便。
2. 全身表現及腸外表現。
3. 多次糞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發現病原體。
4. X光鋇劑灌腸顯示腸黏膜顆粒樣式或結節樣,敲壁粗大,紊亂。
診斷標準
1. 有大腸鏡或X光片的特徵性改變的一項。
2. 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大腸鏡或X光片表現或病理活檢證實。
3. 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及克隆氏病,放射性腸炎等結腸炎症。
檢查方法
放射性鋇劑檢查,常規鋇劑灌腸X光片檢查,内視鏡檢查,大腸鏡檢查。
治療
大部分非特異性腸炎的患者都是以內科冶療為主。早期的患者可給予。早期的患者可給予少量鎮靜劑、精神安定劑及止瀉劑使患者減輕壓力,讓腸道休息。有種口服吸收不好的磺胺劑叫sulfasalazine,是以往最常使用的藥物,對患者頗有幫助。隨後又發展出類似的,但是副作用較低的5-aminosalicylic acid,患者的忍受性更好。也可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投與的方法可經口服或經肛門灌腸給藥。同時克隆氏症者常因腸阻塞,腸皮瘻管,毒性結腸炎等等併有營養不良,或因治療引發的合併症而需要營養治療。較嚴重的患者則需入院,暫時禁食,給予靜脈輸液營養,補充血液蛋白質,並需靜脈注射大量的類固醇。抗代謝藥物也曾在某些患者得到不錯的效果。抗腫瘤壞死因子藥物近年來在克隆氏症的治療效果確實令人刮目相看,但是有增加感染及惡性腫瘤的可能,使用時仍不得不小心。大部分的患者經此治療後多可得到緩解,又可回到門診治療。常常在一段緩解期後又再度嚴重發作而需再度入院治療。多數患者在其一生中有多次交替性的緩解及嚴重發作。只有極少數的患者可以完全治癒。
外科療法
對於潰瘍性大腸炎外科治療的對象僅為有合并症的患者包括:
(一)絕對適應症
1.激症型潰瘍性大腸炎,並經內科長久治療無效。
2.毒性巨大結腸症。
3.懷疑發生腸穿孔之病例。
4.大量出血。
5.可疑的癌化病灶。
6.癌化病灶。
7.嚴重的局部或全身的合併症。
(二) 相對適應症
1.慢性病例,內科長久治療無效。
2.重症反復發作。
3.高齡病例。
4.小兒發育障礙。
5.嚴重的局部或全身的合併症。
五大手術治療法
1. 結腸直腸切除加回腸造口。
2. 全結腸直腸切除回腸貯袋造口。
3. 結腸全切或次全切除直腸保留(回直腸吻合或升結腸直腸吻合)。
4. 結腸全切回腸肛管吻合術。
5. 全結腸直腸切除回腸貯袋肛門吻合術。
近二三十年來經英國的Allen Park, 日本的Ulsunomiya及美國的Frankalsrud等人的努力結果,在患者行大腸切除及直腸黏膜剝離術后,以小腸的一部分造一口袋,行小腸肛門吻合術,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能夠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而且能免除一輩子佩帶塑料袋苦惱,為近年來大腸直腸外科的一大進步,但是因爲合并症很多,所以這一手術仍需保留給真正有需要外科治療的患者。
總之非特異性大腸炎為一不知原因的疾病,目前只能就其特殊的臨床表徵,予以診斷治療。大部分的患者經良好的內科治療都可得到相當的緩解。外科治療只保留給有合并症發生的患者。
預防
對於潰瘍性大腸炎的預防,目前有一定的難度,僅能以飲食調理。平時應以柔軟、易消化、富營養原則,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菸酒、辛辣食品;做到勞逸結合,冷暖相宜,消除緊張情緒,適當體育鍛鍊,增強體質。一旦有腸道感染,及早治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