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中國近年頻現「去英文化」現象,不僅直觀表現在北京街道路標的英文翻譯,在文化教育體制中,也不時出現弱化英語考試的呼聲。
香港星島日報今天發自北京的報導說,北京街道路標的英文翻譯,以拼音「Lu」替代「Road」,地鐵站牌翻譯則從原來的Station改為Zhan。
此外,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日前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提案,建議取消初高中英語主科地位,大學入學考試外語則由必考改設選考;人大代表、四川雅安二中校長庹慶明也提出,大學入學考試外語分值從150分降至100分,引發廣泛爭議。
有支持聲音說,學了10多年英語,一點沒用上,要不是必考,普通人一般不會學英語;但許多教育界人士則公開反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星島日報,輿論對英語學習的質疑在於基礎教育「一刀切」學英語,耗費很多時間,卻學出「啞巴英語」;但是改變英語主科地位,無法走出這個困境,而學校不重視英語教學,也恐怕會對農村學生進入國際競爭環境產生影響。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者公羽也表示,全球化時代,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意義,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愈來愈凸顯。
不過,人大代表的意見反映民聲,有資深教師坦言,「有很多校長已經嗅到了這個氣息,開始大幅縮減英語課和英語老師」。
減少英語學習甚至與「增強文化自信」掛鉤。有全國人大代表曾提出「關於增強文化自信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教學改革和降低英語教學比重的建議」。對此,中國教育部公開答覆說,外語有助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而且中小學外語課占比已低於語文等學科。
引述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認為,中國若要加快加大對外開放,就必須進行外語教育。不懂外語將無法了解世界,面對美國等西方勢力「向中國挑釁、對中國進行封鎖、散布抹黑中國的言論,我們怎麼進行反擊,怎麼獲取我們應有的發展空間?」
報導表示,的確,兩會期間,官方推出的最新國家形象網宣片PRC就以一口地道英語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