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11月11日(週五)中國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2]101號),從內容看,這是三年來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轉向。但通知中仍要求“動態清零不動搖”。
幾項關鍵的舉措包括:減少密接集中隔離時間,不再判定次密接,取消中風險區劃定,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入境商務活動採取“免隔離閉環管理”,入境集中隔離時間減少至5天。
還特別強調了要加大對“一刀切”、層層加碼問題的整治力度,嚴禁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未經批准阻斷交通、隨意採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行為。尤其強調各主管部門要“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實起到震懾作用”。
對老孕病幼等弱勢群體,提出了明確的照看和幫扶要求。從國內外的疫情處置經驗來看,這些弱勢群體相對于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受到病毒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對校園、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疫情防控,也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這是對過去一個多月來,鄭州、呼和浩特疫情應對的糾正。
儘管官方一直強調“動態清零”並不是要絕對的“零感染”,但由於在BF.7之前的毒株疫情出現時,在大城市而言,確實可以通過常態化核酸管控,在中小城市而言,確實也可以通過短期靜默實現幾乎完全的零感染。因此很多地方、很多人,已經把“零感染”視為常態。但從過去一個月多月BF.7新毒株的影響來看,要完全做到“零感染”,所需花費的時間與流動性代價都難以承受。本次防疫政策的調整,其實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新要求。
同時中國官方輿論引導,由病毒死亡率高、後遺症明顯,轉向為”重症率極低、至今沒有病死報導,幾乎都是無症狀或者輕症,絕大多數都是5-7天即可轉陰出艙,用藥非常少。”並將後遺症明顯的宣傳歸咎於轉載海外媒體,“部分自媒體在轉載海外研究資訊時,從醫者有效幫助病患的角度,應當採取更加積極的表達方式,而不是一味傳播焦慮情緒。如果明知焦慮式表達在網路輿論放大後會造成極大的社會負面影響,還要長期堅持,那這種有意為之的目的,就十分令人質疑。”
當局希望降低民眾的“恐陽”壓力,減少對“陽性”的歧視,避免出現因短時間隔離、封控造成的群體性心理壓力,要給民眾以明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