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價持續探底,再度挫傷俄羅斯、伊朗與委內瑞拉等產油國收入,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宿敵」,油價走低符合華府的外交政策,不過油價並非單一美國因素能左右。
全球原油價格12月由每桶約45美元降至35美元,再探低檔,能源輸入國與消費者拍手叫好,但俄羅斯、伊朗和委瑞內拉等國經濟卻大受打擊;回顧2013年中期開始的油價下跌浪潮,原油由每桶超過百元跌至30美元低點,改寫世界經濟與能源政治的遊戲規則。
俄羅斯、伊朗和委瑞內拉都是美國的敵對國,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原油輸出國,也因地緣政治變化,政策與美國漸趨分離。
歐巴馬政府希望低油價減少委瑞內拉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如今古巴已恢復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伊朗也因收入減少,核政策必須向西方妥協;俄羅斯面臨龐大經濟壓力,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軍事外交手腕更為激進,前景難料。
以伊朗為例,美國國務院國際能源事務官員霍奇史登(Amos Hochstein)指出,德黑蘭由每桶100美元的收益,被迫面臨價格走低,油價低於36美元,對伊朗的國際制裁將會取消,伊朗如今得努力說服外國企業承擔更高的風險,到當地協助能源產業發展。
蒲亭在年終記者會指出,俄羅斯以每桶50美元為基準,如今得再度調整。預料莫斯科當局得再度動用外匯儲備,應付新一波能源價格走低的危機。
低油價看來符合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國際間也有陰謀論的說法,不過這波油價走低,與沙烏地阿拉伯競產以維繫市占率有關,美國如今已能源自給自足,甚至出口,低油價同樣影響美國的能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