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賭城天天報 主頁 > 新聞 > 休閒美食
研究:我們為什麼會相信假新聞?
新聞來源:賭城天天報發佈作者:Adm發佈時間:2023-07-10
 我們為什麼會相信假新聞?
(綜合報導)近年來,互聯網上的假新聞越來越多,尤其是當涉及到情感和有爭議的話題時,更是真假難辨。無論是有關烏克蘭戰爭、新冠病毒還是性別平等的議題,還是涉及到情感和有爭議的話題,如果不注意分析,的確真假難辨。其實,事實和虛假新聞很容易辨認。
  每人情況不同,一些互聯網用戶總是更容易相信假消息和假新聞。《德國之聲》發表了一篇“事實核查”,文中探討其中的原因。
原因一:認知偏差讓我們輕信受騙
  一個經常出現的術語是“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它描述了存在於我們人類思維中的那些難以擺脫的錯誤傾向。
  當我們輕信假新聞時,我們的已有觀點、預先形成的世界觀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有時在一些專業文章中也將其稱為“partisanship”(黨派偏見/偏袒性)或“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差)。
  認知心理學家Stephan Lewandowsky是該領域著名專業文獻的作者,他解釋說:“如果我聽到一些與自己的政治觀點相符的東西,也就是我想聽到的東西時,我就會更相信它。”我們總是帶著偏見。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德國接納了太多難民,那麼他就更傾向於去相信有關社區負擔過重或對於這一群體持負面態度的新聞報導。
  我們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認知偏差”是常常過早地相信自己的直覺。我們在閱讀、評論和轉發內容之前不願再次檢查,仿佛再次核查事實是多餘且令人厭煩的。很多用戶僅僅是閱讀文章標題,而不是分析和判斷文章的實際內容。
  《科學郵報》和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曾經做過幾次試驗,通過發佈誤導性標題來測試讀者。讀者只要看看標題連結的文章正文,就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一個玩笑性的實驗,但大多數人連連結都沒有點開,就進行評論和轉發。
原因二:負面資訊最能觸發我們
  “從眾效應”(或“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會誤導我們。人們通常以他人為導向,而不是靠自己形成觀點意見。就假新聞而言,這意味著我們更有可能去相信其他很多人都相信的資訊。
  當一個社交媒體帖子被大量分享和點贊時,我們便傾向於相信所謂“群體智慧”。問題是,其他人在點贊分享時也是這麼想的,並且如前面提到的,其中很多人在瞭解文章內容之前,就已經分享和點贊了。
  我們的記憶力對於正確記住所看到或所讀到的內容也沒有太大説明,這就是所謂的"持續性不準確"(Persistence of Inaccuracy)。我們經常不太記得某件事的真假。一個很常見的現像是,人們依然聲稱某條虛假資訊為真,即使後來通過事實核查的方式已被糾正為假。
  除了這些偏差外,假新聞傳播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更多地是讓情緒來主導自己。勒萬多夫斯基表示,虛假消息比真實資訊的傳播快六倍,這正是由於情緒所致,“我們知道人們對於引發負面情緒(例如憤怒)的資訊反應特別強烈。”這類假新聞最有可能被迅速傳播。
原因三:資訊真假在其次,能為己所用最重要
  維爾茨堡大學去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令600名參與者評估不同陳述內容的真實性。該研究發現:黑暗型人格特質和所謂的“後真相認識論”使我們更容易受到虛假新聞的影響。
  該研究的首席作者、心理學家Jan Philipp Rudloff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解釋說:“為了瞭解受訪者對知識和事實的看法,我們問了他們如下問題:遇到資訊時,你相信自己的直覺嗎?你認為證據有多重要?你是否相信存在獨立的事實?”
  評估結果顯示,那些越相信自己的直覺,越不相信事實存在的人,就越難以區分資訊的真假。
  “然後我們還研究了‘黑暗人格的因素',也就是所有黑暗人格特質的核心,比如自戀或精神變態,” Rudloff說。“之所以稱其為‘黑暗’,是因為這些人格特質與我們社會所不認可的行為相關。”
  對於那些具有較強黑暗人格特質的人來說,自身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包括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是事實的東西,都是次要的。
  “那麼問題就不在於資訊是否真實,而在於這些資訊是否對他們有益、能為他們所用,或者成為某種行為正當化的理由。” Rudloff說,黑暗人格特質和對事物知識的不恰當認知往往是並存的,並且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來。
  美國加州大學傳播學研究員Joe Walther指出了促進假新聞傳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他認為,點贊、評論和轉發消息根本而言是一種社交互動:“人們活躍在社交網路,是為了擁有某種參與感,以獲得關注和被認可的感覺。”
  Walther說:“比如我可以轉發這樣一則新聞給您:研究發現,小個子比大個子的人更容易相信假新聞。我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相信這是真的,而是因為我認為您會喜歡並且會高興我給您發了這麼個有趣而瘋狂的故事。”
  這個例子也就清楚地表明:有時網路使用者分享假新聞,並不是因為他們信以為真。相反,他們只是想逗樂自己或者娛樂他人。甚至,他們會分享轉發,就是因為他們不相信那是真的。
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對假新聞信以為真的原因非常複雜。它們與我們的個性和對知識與事實的態度有關。假新聞也可以成為一種充滿吸引力的工具,籍此與他人進行交流,並獲得認可和關注。此外,還有一些會扭曲我們感知的認知機制。
  問題是,我們如何提高甄別假新聞的能力?
  第一步應該是能意識到我們很容易受到操縱以及主觀意識的影響。Rudloff主張向學生傳授更多有關事實和科學的元知識。“在科學中,我們只能找到一種共識,也就是在盡可能多的專家中找到某種共同意見。一旦有新的資訊加入,以前被認為是事實或共識的東西就會發生變化。”
  這非常複雜,一些人因此認為事實似乎是由“精英”任意設定的。就像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一開始說孩子不太可能傳播新冠病毒,後來突然又改變了說法。
  還有一個方法是所謂的“事前預防”(Prebunking)。通過事先提供有關虛假和錯誤消息的資訊,可以讓使用者在遇到這些資訊前便提高認知和警覺性。例如,在選舉前,預計會出現很多虛假消息來操縱選民,可以考慮提前進行相關資訊的宣傳活動。
戒烟 3
恆豐銀行4
Lvy Li 太陽能 2
林孟儒
Hua Lawer
熊維羆大腸直腸 广告1